科技赋能给农业装上数字心脏
过去“看天”,现在“算天”。在无定河镇,科技创新正全方位重塑农业生产模式。曾经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如今借助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实现了智能化、精准化生产。
在农作物种植环节,智能传感器成为了田间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实时收集土壤酸碱度、肥力状况、温湿度等关键信息,并将数据传输至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系统能够为每一块土地制定个性化的种植方案,从选种、播种时间,到施肥、灌溉的量与时机,都实现了精准指导。病虫害防治也因科技进步发生了质的飞跃。过去人们凭借经验“摸着石头过河”,防治效果欠佳,如今无人机搭载高分辨摄像头化身“侦察兵”,能够快速精准定位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迹象,系统立即启动预警机制,智能系统也会“量体裁衣”,提供针对性的防治方案,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在这里,农民的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流量成了新肥料,传统农事在云端得以提质增效。
绿色革命让黄沙地里生出绿金
面对毛乌素沙地的侵蚀,无定河镇没有望“沙”兴叹,而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以科技为手段,将生态劣势“点石成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绿色之路。
在土地沙化治理方面,无定河镇大力推广“生态修复 + 特色种植”模式。在沙化严重区域,种植沙柳、柠条等耐旱固沙植物,形成绿色屏障,真正做到了“沙退绿进”。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上,无定河镇也成效显著。全镇陆续建成多个有机肥料加工厂,让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摇身一变成为了有机肥料。一方面,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提升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当生态林锁住了风沙,当绿色效益丰盈了钱袋子,无定河镇在黄沙地里写出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传奇。
产业融合让乡村解锁财富密码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新产的黄金米,颗粒饱满,营养丰富!”在“幸福无定河”直播间,驻村第一书记吴磊向网友们展示着金灿灿的小米,讲述着沙地变粮仓的奇迹,在这里,这样的场景已成常态,“第一书记直播带货”“新农人直播间”等特色IP遍地开花,通过“直播+短视频+线下第一书记超市运营”将无定河大米、无定河甜糯玉米、有机杂粮等20余款特色农产品送上云端货架,带动农产品年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2024年,无定河镇以纳林河、河南两大片区为支点构建玉米产业矩阵,投入417万元到玉米深加工线,将金黄籽粒淬炼成高附加值产品,让每一粒米都被“吃干榨净”,玉米压片厂也让废弃的玉米芯蜕变为可降解餐具,这条贯穿“从田间到车间、从种子到盘子”的产业链条,书写出了一篇“粒粒皆文章”的乡村振兴故事。 在春风中蓄势,在改革中奔腾。无定河镇一次又一次证明着新质生产力在乡村同样能开花结果,掌握关键技术,补全产业链条,向“新”而行,谋远而动,以产兴农,无定河镇“三农”事业既要“出圈”更要出彩!(文/徐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