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定河镇把“一约四会”(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作为乡村善治重要突破口,着力在订规矩、抓共治、破陋习、扬正气、除顽疾等方面精准发力,提升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将文明乡风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无定河镇实现了从“管理”到“共治”、从“形式”到“人心”的转变,构建与民共治乡村事务、与民共享文明新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村规民约“注”入文明风尚“新鲜血液”
无定河镇以村规民约为基石,将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核心内容纳入制度框架。2025年,全镇14个行政村和两个社区依次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组织村“两委”+社长+网格员力量,通过入户走访听取意见、微信群征求意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等方式充分了解群众意愿,立足村情实际,不断完善村规民约。主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禁止高额彩礼、反对铺张浪费、推行红白事简办、文明殡葬等条款,并通过“群众提、党员议、大会定”的方式,将村规民约打造成群众践行文明新风的“戒尺”,形成“我参与、我制订、我承诺、我执行”的良好氛围。
为强化执行,村规民约与奖惩机制挂钩。包日陶勒盖村开展“小积分”兑换“大文明”活动,庙滩村设立“红黑榜”,对环境卫生达标家庭给予表彰,对不达标家庭公开曝光,形成“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双重效应。此外,通过“美丽庭院”创建、家风家训征集等活动,村规民约从“墙上”走进“心里”,成为村民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四会”联动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无定河镇立足农牧交错区治理实际,以“村规民约定规矩、红白理事除陋习、道德评议树新风、村民议事聚民智、禁毒禁赌清恶习”为抓手,推动治理效能向村民小组、田间地头延伸,实现群众“急难愁盼”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的高效转化。
村民议事会:搭建“小板凳”“院落会”“田间会”等议事平台,通过“群众吹哨、党员报到”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王窑湾村通过议事会协调解决土地流转纠纷,推动规模化种植,带动村民增收。
道德评议会:以“身边人评身边事”形式,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等典型,用榜样力量引领风尚。2024年以来,全镇涌现出“美丽庭院”42户,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
红白理事会:制定婚丧嫁娶标准,推行事前备案登记、事中监督指导、事后公示反馈的全流程管理。2023年,无定河村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简化丧事流程,避免“人情债”负担,推动婚俗改革成为移风易俗的突破口。
禁毒禁赌会:联合派出所开展专项整治,通过“六提倡六反对”主题教育、法律知识讲座等活动,铲除黄赌毒滋生土壤,创建平安村镇。
文明乡风赋能基层善治“精神纽带”
自2019年开始,无定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陆续组建了“无定河婆姨”“土专家”“红色蒲公英”等7支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整治、义诊义剪、农技指导、理论宣讲等活动。2024年累计服务群众7000余人次,其中“老支书调解工作室”通过“拉家常”化解矛盾63例,成为基层和谐的“润滑剂”。
持续推进家风建设,将家风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组织开展家风家训讲座,通过评选“最美家庭”“新乡贤”等让好家风成为新时代的精神纽带。同时在每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文明团结超市”,村民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孝老爱亲等行为积累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在无定河镇,“一约四会”不仅是制度框架,更是凝聚人心的纽带;不仅是治理工具,更是文明传承的载体。通过制度立规、组织赋能、文化铸魂,无定河镇走出了一条“以文明乡风赋能基层治理”的特色路径。(文/白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