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以来,乌兰陶勒盖镇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把发力点落脚点放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上,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推动工作成效更好地转化为惠民生、暖民心的实效,全力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织就了一幅幅民生服务“锦绣图”。
一网兜尽民生事
网格不是简单的分割,而是让网格内问题被“主动发现”,让各方力量“精准落实”,乌兰陶勒盖镇按照“规模适度、便于管理、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深化网格管理模式,不断筑牢基层治理体系,并通过选配各级网格长,建立信息共享、协调联动、问题反馈等机制,将责任明确划分至每个“微网格”,以“微网格”助力推进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各项工作,切实提升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以脚步丈量网格,用爱心传递温暖”是网格员的真实工作写照。今年29岁的张莉,是红旗村的一名网格员,平日里,民情走访、矛盾调解、扶弱济困、疫情防控、安全检查……处处都能看见她的身影。“好的没有问题”“我尽快反映,一定全力帮您解决……”是她常常挂在嘴边的话。她还说,“‘网格’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我们必须不断努力,才能让民生问题被更好地解决,帮助群众让生活能够过得更加红火。”在全镇像她一样的网格员,还有56名。乌兰陶勒盖镇将围绕“为民”主线、突出“服务”主旨,通过力量下沉、资源下沉、服务下沉,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服务新路径,通过党建引领、清单管理、科技支撑、暖心服务、网格联动管理模式,激活乡村自治新活力,促进乡村治理提质增效,助力乡村振兴。
一线牵起邻里情
步入乌兰陶勒盖镇,一个个孝老爱亲的典型、一面面具有乡土特色的文化墙、一场场接地气聚人气的文化演出以及遍地开花的文化惠民实事让获得感“实实在在”;“孝文化馆”“红旗体验馆”“内蒙古蒙古象棋农牧民培训基地”等具有浓厚文化氛围、鲜明队伍特色、充裕人文信息的文化阵地为乌兰陶勒盖镇文化振兴镌刻了精彩注脚。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乌兰陶勒盖镇紧紧牵住“文化”这条线,以文育人、以德润心,构建和谐邻里关系,传递文明新风。2022年以来,先后组织花艺、书法、剪纸、文艺汇演等活动50余次,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培训、文化惠民60余次,让农牧民在文化“慢生活”中享受幸福时光、感受岁月静好。下一步,乌兰陶勒盖镇将以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以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塑形润色,以文明创建、基层文化培根铸魂,围绕尊老助残、环境治理、便民惠民等主题,办好“民生微实事”,将乡风文明建设的各项举措转化为给百姓解难题、办实事、增福祉的有力实践,提高群众对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常态长效建设的满意度和支持率。
一针一饭暖心窝
夏季天气热,午休时间短,年轻人来不及做饭,老年人独自做饭安全保障低……一个经济实惠、干净卫生的就餐去处,成了“民之所盼”,解决辖区居民“一顿饭”问题,也成了镇党委、政府的“心头大事”。为此,查干塔拉社区秉承党建引领、汇聚民心的思想,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提升,深化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75岁的傲特根是助餐点的“常客”,“经济实惠、种类丰富、方便卫生”是他对养老服务中心助餐点的评价。他说:“比起在家汗淋淋地忙活,我更愿意来这里舒舒坦坦地吃顿饭。”
据党群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王美艳介绍:镇党委、政府为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保障民生需求,将“为乌兰陶勒盖镇户籍的18—45周岁女性免费接种HPV疫苗”纳入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中,目前第二针免费接种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累计接种适龄妇女570人次。一系列的惠民举措,实现了“群众想什么”与“政府干什么”的精准对接,真正让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也享受到了乡村治理新模式带来的福利。
发展建设的大成就,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小幸福里。下一步,乌兰陶勒盖镇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标“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困难群众关爱帮扶八项行动安排,聚焦教育、医疗、人居环境、政务服务等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热点,持续精准发力,用行动诠释为民情怀和责任担当,让群众关切的“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