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全旗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旗委政府的团结带领下,满怀热情、聚精会神、克难奋进,服务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一落后”到“百业兴旺”的巨大转变。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服务业规模快速扩大,实力得到显著增强。近年来,居民消费、产业转型需求不断升级,新模式新业态百花齐放。乌审旗把握经济脉动,探索“二产反哺一产,激活三产”的方法和路径;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资源,延伸壮大旅游消费产业链。书写了服务业融合发展,科教文卫事业齐头并进,民生福祉日益改善的发展新篇章。
——产业拉动显著提升、市场活力蓬勃迸发,经济总量达到新高度
改革开放前,服务业发展处于起步状态,仅有少数粮食和日用品小型商铺用以满足全旗人民的生活需要,服务业发展“单一落后”、市场主体“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旗服务业从业人员仅52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为0.004%。在1953年,全旗仅有固定营业点坐商137户以及无固定营业地点行商67户,服务业发展处于瓶颈状态。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逐步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进入服务业领域,全旗服务业总量实现快速提升。1978年,全旗服务业增加值0.05亿元,到了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0.6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1978-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5%;全旗商户达到375户,服务业经营主体占比接近53.3%。党的十八大后,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服务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到2023年,全旗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6.3亿元,是1978年的1926倍;服务业市场经营主体达到18216户,占全社会市场经营主体比重达到80.25%;服务业从业人员达到4.31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50%。全旗服务业在新中国成立的75年间一路奋进、一路高歌,实现快速发展。
——产业发展顺势腾飞、基础设施更新换代,传统服务业焕发新活力
(一)交通运输稳步推进。乌审旗地处呼包鄂榆城市群重要节点,是纵贯南北的能源运输大通道浩吉铁路的始发地,享有内蒙古“南大门”的美誉。但在1965年,全旗通车公路仅43.5公里,客运汽车和货运汽车各1辆,交通不发达一度成为全旗发展瓶颈,到1978年,全旗公路总里程达到346公里,公路货运量3.6万吨,公路客运量0.01万人。改革开放后,全旗道路运输能力迅猛发展,“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格局基本形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业发展更为迅猛,截至2023年末,全旗公路总里程4430.1公里,是1978年的13倍;公路货运量1694万吨,是1978年的471倍;公路客运量54.4万人,是1978年的5440倍,乌审旗获评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旗通用机场建成通航,初步构建起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现代综合交通网络。如今,乌审旗正围绕建设国家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任务,落实全市自贸区建设要求,积极将乌审打造为内蒙古向南开放的“重要窗口”。
(二)消费品市场稳步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34万元。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消费品市场迈入快速增长的新阶段。1979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成功突破千万元;2000年,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到2008年顺利突破十亿元。党的十八大后,旗委政府推出针对性更强、含金量更高的政策,既要培育“参天大树”,更要推动形成“百花齐放”,积极鼓励发展夜间经济、电商经济,推出“购车优惠”“家电以旧换新”等促销政策,促进消费行业发展。2023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亿元,是1949年的1.13万倍,是1979年的336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活力不断增强,全旗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朝着更优质、更便捷、更丰富的方向进阶升级。
(三)金融行业稳中向好。75年来,乌审旗金融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客户为宗旨,探索构建服务不同行业的特色信贷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农村牧区生态建设和集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切实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通过采取贷款展期、续贷以及降低利率等方式,为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延期还本付息安排,确保市场主体的稳定。到2023年,全旗金融业增加值达4.94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5.9%,相较于2000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64.79亿元,较1998年增长103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7.33亿元,较1998年增长66倍。金融业发展蹄疾步稳,有效支持了我旗实体经济发展,为全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金融力量。
——民生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服务稳步提升,幸福产业绘就美好生活新画卷。
(一)教育事业成果丰硕。改革开放前,全旗教学基础设施薄弱、师资力量短缺。1950年,全旗仅有8所小学,在校生408人,专任教师17名。改革开放后,乌审旗教育事业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携手共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旗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到2023年,全旗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达99751万元,是1980年的620倍;全旗40所学校在校学生数达25149人,是1980年的11倍;在职教职工为2977人,是1980年的10倍。乌审旗国家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工作通过教育部验收,成功实现了从“求学维艰”到“有学之地”,再到“学优才赡”的华丽转变。
(二)卫生事业成效明显。1955年,全旗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屈指可数,医疗卫生机构仅有7家,床位数5张,卫生技术人员19人。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慢、看病贵,不敢生病成为萦绕在百姓心里最让人无奈的事情。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健康乌审”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旗委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名医带名徒”联动计划,先后新建了蒙医综合医院、乌审旗第二人民医院和乌审旗第三人民医院。到2023年,全旗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33家,是1955年的19倍。床位数达953张,是1955年的191倍。卫生技术人员1158人,是1955年的61倍。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医疗资源下沉模式全面推开、公立医院诊疗能力显著提升,真正实现了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有“医”靠。
(三)文旅融合成果突出。改革开放前,文化旅游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全旗只有艺术表演团体、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党的十八大后,乌审旗将发展文旅产业作为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区域合作、打响“北疆文化”品牌的先行产业,打造“两大标识”(萨拉乌苏遗址和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定义为“在百万年人类史和百年党史上,打造了两大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和“两支队伍”(乌兰牧骑和马头琴交响乐团),乌兰牧骑曾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团体金奖等荣誉,马头琴交响乐团走进中央歌剧院、开启全国高校巡演活动。同时,依托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红色资源,乌审旗激活“红色引擎”擦亮文旅融合“金字”招牌。建成运营巴图湾红色文化小镇,被纳入自治区“亮丽北疆·红色教育培训研学旅游线路”和鄂尔多斯市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地。到2023年,全旗建成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图书馆各1个,博物馆(展厅)达17个,基层文化阵地79个。打造A级旅游景区6家,共接待游客170.8万人次。乌审文旅影响力不断提升。
75年来,乌审旗服务业增加值突破96亿元,吸纳就业人数超万人,发展成果丰硕。展望未来,乌审旗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持续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格局、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势力、激发新活力。加快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奋力书写绿色乌审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