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开->部门动态

2024年

10月28日

16:27

来源:

【字体:

沃野田畴绘新景 美丽乡村展新颜 ——新中国75年乌审旗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农牧业篇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上级党委、政府和乌审旗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乌审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农牧业发展的壮丽华章。七十五载岁月悠悠,七十五载砥砺奋进。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乌审旗先后荣膺全国绿化模范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北疆楷模”等称号。全旗农业农村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一、一产跃升展繁荣新态,农牧民收入涨势明显

  (一)农牧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曾经,乌审旗的农牧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农牧民用简陋工具和传统耕作方式在贫瘠土地上辛勤劳作,收获微薄;牲畜因缺乏科学管理与繁育技术,疫病肆虐;新中国成立初期全旗农业机械设备拥有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从零开始,1949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全旗农业经济总量仅为109万元。75年来,全旗上下坚定信心、步履铿锵,旗委、政府积极推进“小田并大田”,推行股份合作、代管托管、小组联营等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快发展设施农业。2023年,全旗农业经济总量跃升至41.7亿元,为1949年的3825.69倍,粮食产量增至266952吨,牲畜总头数达到152.42万头/只,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6万亩,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基地51万亩、设施农业0.31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农机装备水平迅速提高,截至2023年底,全旗农牧业机械总动力466471.16千瓦,拥有联合收割机379台,拖拉机6727台,农用排灌机械16868台(套),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全旗农牧业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产业融合发展走出特色道路。往昔,乌审旗的农牧业内部结构单一,发展模式滞后,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旗委、政府积极寻求变革,努力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农业道路。近年来,乌审旗围绕打造“生态农牧业、绿色高效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三个示范带,西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发挥鄂尔多斯细毛羊和草原红牛等特色产业,构建生态农牧业示范带;中部滩涂草地发展高效畜牧业,做大做强养殖家庭牧场,促进种养结合,发展精深加工业;东部矿区地带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带,发展生态修复和保护型农牧业产业园等,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值2023年比1978年增加了20.4706亿元;林业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0.7835亿元;牧业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18.7948亿元;渔业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0.2978亿元。2023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占总产值的49.16%、1.92%、45.32%、0.72%、2.88%。

  (三)农牧民增收致富绘出美好蓝图。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牧民们辛勤劳作,却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收入水平低下,生活质量不高。乌审旗委、政府以“有为”促进农牧民增收“有效”,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多措并举促进农牧民增收;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乡村产业振兴。1978年乌审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5元,1995年达到1261元,2011年成功跨越万元门槛达到10054元,年均增长14.5%和13.1%,是1978年的86倍和57倍。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以实现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推进稳粮固农、科技强农、产业富农、绿色兴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牧民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1446元增加到2023年的27419元,增长了140%,农牧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二、农林牧渔共进呈高质量发展,生态农牧业建设卓有成效

  (一)农业发展稳步前行。改革开放的春风如浩荡洪流,席卷乌审大地,乌审旗的农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全旗粮食产量仅3625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实施,极大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产量接连跨上新台阶,1978年稳定在13320.7吨以上,2011年达到111542吨。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2012年粮食产量突破113484吨,单产达到588.41斤/亩提升。2023年,全旗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24万亩,粮食单产818.4斤/亩,粮食产量达到266951.96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47万亩。如今,乌审旗的农田里,现代化的农业机械穿梭往来,高效的灌溉系统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优质的农作物品种结出丰硕的果实,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林业生态卓然显著。乌审旗全境处于毛乌素沙地,占总面积的28%,是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主战场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自然灾害和过度放牧,一度成为内蒙古沙化土地最为集中、沙害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旗县之一。60多年来,历届乌审旗委、政府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要,坚持不懈推进毛乌素沙地治理,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约40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等生态建设工程1064万亩。全旗的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6%提高到2022年的32.92%,植被覆盖度从18%提高到80%。累计培育自治区级农牧林沙企业12家、国家级专业合作社7家,打造了“毛乌素”红枣、“博然祥和源”蜂蜜等一批林沙产业品牌,建成以杨柴、柠条、沙柳为主的优质饲料原料林、生物质原料林基地505万亩。如今,乌审旗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国际国内双认证的旗县,“绿色乌审”治沙集体荣获“北疆楷模”荣誉称号,乌审旗绿化委员会被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三方共赢”格局。

  (三)牧业养殖快速腾飞。新中国成立初期,乌审旗畜牧业生产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主要以家庭散养为主,畜牧业整体保持缓慢增长,1949年牲畜总头数仅为25.81万头/只。改革开放以后,畜禽生产逐年扩大,畜牧业生产处于稳定增长状态,2011年牲畜总头数达到112.2417万头/只,肉产量41162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内蒙古重要指示精神,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积极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到2023年底全旗牲畜总头数达到152.42万头/只;全旗牲畜出栏量86.1万头/只;肉类总产量2.57万吨;奶类总产量2.54万吨。75年间,全旗牲畜总头数增长5.9倍。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得到广泛应用,畜禽品种不断优化,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四)渔业成长创新突围。乌审旗地下水较丰富,碱水湖泊较多,境内有无定河、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28条河流、湖泊(淖)32个,水域面积82.7平方公里,有自治区西部最大的水库巴图湾水库,库容1.32亿立方米。近年来,乌审旗充分利用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截至2023年,全旗水产养殖面积达到458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1628吨。打造完成稻渔综合种养核心示范基地集中连片1500亩,投入5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种、3200万头蟹苗幼体和400万尾常规鱼苗,形成了稻鱼、稻蟹、虾蟹混养的稻渔综合种养生态大循环模式;完成养殖冷水鱼养殖200亩;利用内陆陆基循环水养殖模式成功试养南美白对虾,目前第一批虾产量达1000余斤,预计全年产量达5000斤左右;完成增殖放流109万尾鱼苗。乌审旗渔业实现了创新突围,现代化的养殖技术和模式的应用,提高了渔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增加了渔业产量,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乡村振兴奏美丽乡村新态,和美乡村建设成色更足

  (一)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从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狭窄泥泞,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生活条件艰苦。到如今,村村通水泥路、柏油路、户户通网络,乌审旗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3年底,全旗100%的嘎查村通电、通公路,43%的嘎查村通公交或者客运班线,54%的嘎查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100%的嘎查村生活垃圾实现了集中处理,100%的嘎查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的嘎查村有智慧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过去相比,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信息更加畅通,生活更加便利。村民们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走进乌审旗的农村牧区,宽敞的道路、明亮的路灯、便民的公共厕所、整洁的房前屋后,勾勒出了“生态优、村庄美、产业兴、文化盛”的美丽乡村画卷。

  (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75年来,乌审旗委、政府聚焦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和乡村治理水平,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审旗深入开展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升整治成效和管理水平,重点推进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工作,全面做好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防控等工作。截至2023年,全旗农药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地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5%以上,化肥农药使用持续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村庄绿化率达到35%以上,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示范村4个以及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各1家,农村牧区建设得更加美丽宜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十八大以来,乌审旗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全力推进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不断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旗镇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强化苏木镇卫生院和嘎查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让农牧民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截至2023年,农村牧区中小学幼儿园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班级多媒体建成率均达100%;各苏木镇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6个,嘎查村(社区)文化阵地73个,草原书屋61个,流动图书服务点40个;建成文化“独贵龙”123支,特色文化户163个,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覆盖率达100%;建成苏木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个,嘎查村级养老服务站14个;建成苏木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嘎查村卫生室61家,全旗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回顾过去,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见证了75年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见证了75年拼搏奋进的非凡成就。展望未来,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续写新篇章,乌审旗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提升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效益水平,努力打造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