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委办公室:
现将《乌审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随文呈报,请审核。
乌审旗文化和旅游局
2019年4月2日
乌审旗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毛乌素沙地腹部。乌审旗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光荣的革命传统,是举世闻名的“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策源地,也是全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长期以来,乌审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以及上级文化和旅游部门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群众文化活动载体,强化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文化产业,乌审文化得到长足发展。
一、加大投入,不断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乌审旗以鄂尔多斯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明确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产品生产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为辅的投入机制,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几年来,累计投入近6亿元,兴建和改扩建了乌审旗“三馆一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和影剧院)、苏木镇综合文化站和嘎查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了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为骨干,以基层文化设施网络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四级设施网络,打造了城区“十五分钟文化圈”、农村“两公里文化圈”和牧区“十公里文化圈”。目前,文化馆和图书馆均为国家县级一级馆,建成苏木镇综合文化站6个、嘎查村和社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室73个。同时,建成特色文化户163户,每年开展活动1000多场。
二、固本夯基,着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充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实施“读书年”和“书香乌审”活动,在全旗购置建成33处流动服务图书点,筹建57处草原书屋,购置2辆流动文化服务车;结合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开展“文化独贵龙”活动,已形成民间“文化独贵龙”143支,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0多场;深入推进“三送五进”文化惠民工程,年深入基层放映电影1300多场;文艺团队每年送演出下基层服务活动120场以上;图书馆每年送文化科技图书下乡20场以上;积极开展“绿色乌审标兵户”评比活动,涌现出“全国十大孝老爱亲模范”乌兰其其格等先进人物。
三、多措并举,切实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
研究制定了《乌审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管理办法》《民间乡土人才奖励办法》等,每年拿出专项经费,给予传承人(民间老艺人)每人每年1-3万元扶持补助;成立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建立了6个民俗文化库;“萨拉乌苏遗址”“独贵龙运动旧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旗现有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13处,旗级25处。已有1个项目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个项目进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个项目进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103名传承人被评为自治区、市、旗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
四、深研谋精,全力促进文艺之花竞相绽放
通过“以奖代投”的形式和设立“萨冈彻辰文学奖”等办法,激励专业文艺团体和文学艺术爱好者创作出更多体现草原特色、富有民俗风情、彰显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草原·不落的歌》《敖包相会》《毛乌素绿色传奇》《黑缎子坎肩》《旃檀席热》等一批优秀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培育推出了马头琴文化、鄂尔多斯歌舞文化、察罕苏力德文化等13类知名文化品牌;乌审旗“蒙古族民间口头诗”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命名乌审旗为“蒙古族民间诗歌(口头诗)之乡”;蒙古剧《黑缎子坎肩》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入选节目奖、导演奖和编剧奖以及最佳表演奖等多项大奖;中国·乌审马头琴交响乐团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成功,乌兰牧骑和马头琴交响乐团携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国门汇报演出,为提升地区知名度作出了积极贡献。
五、探径求新,助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有力地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全旗各类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共294家(根据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统计数据)。文化旅游企业21家,其中A级以上景区5个,二星级以上酒店3家,旅游购物店企业13家。培育成立了文化产业集团3家,通过整合民族手工艺加工、饮食制作等特色民族文化,不断加大对马头琴、根雕、刺绣、服饰等民间传统中小型产业扶持力度,为全旗文化产业整合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