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直各部门、驻镇各二级单位、各嘎查村(社区):
现将《乌兰陶勒盖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中共乌兰陶勒盖镇委员会
乌兰陶勒盖镇人民政府
2018年4月27日
乌兰陶勒盖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试点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旗委、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深度挖掘我镇特色文化内涵,全面盘活文化旅游潜在资源,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进程,推动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改革背景
乌兰陶勒盖镇位于乌审旗中东部,南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区位优越,交通便捷,兰嘎一级公路、榆乌线、新恩陶铁路、蒙华铁路穿境而过,是典型的蒙陕结合、农牧结合地区。全镇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下辖8个嘎查村(社区)、36个农牧业社,现有耕地面积9.6万亩,户籍人口3476户8452人,常住人口1908户、5549人。境内“空中牧场”、马兰花摄影基地、胜利水库、文贡芒哈国家级沙漠公园等林草湖沙资源丰富,“书敖包”、乌审王府、木华黎祭祀等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传统奶食、民族皮艺、民间刺绣等手工产品供给充足,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陕北文化在这里完美交融、相映成辉,文旅融合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自治区党委、市委、旗委各项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立足我镇文化旅游资源优势,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推出一批文化旅游举措,实施一批文化旅游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全面构筑“南农、北牧、东闲、西崇”文旅融合产业布局,全面打响“乌兰陶勒盖旅游”特色品牌,推动形成以文化提升旅游内涵、以旅游促进文化繁荣的良好局面,着力将我镇打造成为地区知名的体育、休闲、健康、养生小镇。
三、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互补提升。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妥善处理文化旅游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关系,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切入点,深入挖掘地域的文化内涵,着力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推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进程,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文化旅游产品,为各类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搭建合作平台,优化发展环境。
——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进一步扩大文化旅游合作范围,深化合作领域,畅通合作渠道,创新合作方式,促进政策、信息及相关生产要素等资源在全产业范围内流通、共享。
——项目带动,突出特色。坚持项目带动,深入挖掘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以项目带动投资,以投资推动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民俗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推出一批优惠政策。积极主动争取上级各类政策性资金扶持,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逐年增加旅游产业发展本级财政预算,充分保障停车场、旅游厕所、服务中心、标识系统等公共配套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确保旅游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整合充实“重点产业扶持资金”和“乌兰陶勒盖手工创业微投资金”,通过以奖代投的方式,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文化户、旅游接待户和传统手工户,提高餐饮住宿接待能力,让游客愿意来、待得住、有消费。积极探索运用“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缓解政府资金压力,对全镇文旅开发项目进行整体“打包。创新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机制,支持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入股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强化文旅企业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探索打造混合所有制景区景点。加强对文化旅游企业的支持保障,为入驻我镇的文旅企业在行政审批、企业服务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同时帮助企业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
(二)开发一条精品路线。立足民族文化、草原风貌、乡村特色,从甘霖乌素景区起,经胜利村、跃进村、前进村、巴音高勒嘎查、巴音希利嘎查、巴音敖包嘎查至省道S313线,全面推进“牧野彩虹”文化旅游体验长廊建设,精心绘制全域旅游集中体验黄金线。以甘霖乌素景区为龙头,串联整合胜利村“空中牧场”、“老村长故事汇”、巴音高勒“四宝”、文贡塔拉合作社、蓝河沙吧、文贡芒哈国家级沙漠公园、马兰花观光基地、木华黎祭祀区、努图克动植物博物馆、“书敖包”、阿腾莎民族金银器具加工厂等特色旅游资源,有效利用沙漠、草原、河流、水库等自然资源,打造“1+N”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探索“旅游+扶贫”产业发展模式,围绕景区景点在“吃、喝、玩、乐、购”方面打造一批特色摊位,提供给有经营意愿的贫困户使用,带动贫困群众就业增收。大力实施“牧野彩虹”文化旅游体验长廊景观提升工程,沿线打造一批观光亭、木栈道、观景台等旅游基础设施,引入花海绿植打造全域生态景观,赋予乡村更多诗情画意,让乡村留得住游客,让游客记得住乡愁。
(三)实施一批建设项目。大力推进“空中牧场”建设,启动建设胜利村文旅融合示范基地和巴音高勒嘎查乡村旅游露营地,配套建设农耕文化博物馆、赛马场、养生馆等设施。加强旅游交通和配套服务设施项目建设,打通甘霖乌素至胜利村乡村旅游通道、巴音希利嘎查小型牧场观光通道、跃进村东大滩土地整合项目观光通道,建设榆乌线民族特色旅游驿站,进一步增强景区景点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力。集中实施景区景点、公路沿线、重点村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程,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把厕所革命从景区扩展到乡村旅游点、旅游线路沿线。加强镇村两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和各类群众体育竞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酒店、餐饮,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补齐旅游发展短板。力促甘霖乌素景区温泉体验项目及早投入运营,探索打造荷花园、葡萄庄园等景观,满足游客旅游体验的多样性需求。
(四)打造一个示范景点。坚持“一村一品”创建格局,开展田园建筑示范,保留乡村美好风貌,依托胜利村村庄整合点现有基础,打造胜利村文旅融合示范基地,重点建设文化广场、观光农场、瞭望台等设施。打造胜利村农耕文化体验馆,收集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老物件,配套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参观体验中学习了解农耕文化。继续推进胜利村土地新型合作经营改革,积极发展观光、休闲、体验农牧业,改造利用村内闲置住房,创新民俗体验项目,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的体验服务。科学设计、合理开发胜利水库沿线水域,建设水景餐厅、邻水民宿、水上乐园等场地设施,将水库逐步由单一的蓄水功能开发为综合性旅游观光基地,让水利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多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
(五)开展一批学习培训。坚持“请进来” 和“走出去”并重,邀请旅游业资深入士开展乡村旅游主题培训,增强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和能力;组织有意向的农牧民赴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进一步帮助农牧民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升本领。引入社会资本筹建国学院,打造国学启蒙、礼仪教育、琴棋书画的特色课堂,邀请知名人士开展养生、康复等“治未病”课程讲学。依托“老村长故事汇”特色党员教育平台,积极组织各类干部教育培训,让红色阵地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大力培养农牧民导游队伍,收集整理乌兰陶勒盖自然、历史、人文、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素材资料,因地制宜编撰导游解说词,努力把乌兰陶勒盖的经典故事讲出去、讲出彩。
(六)提升一批特色文化户。构建苏木镇、嘎查村、文化户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镇、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教育和展示功能,积极引导阿腾莎民族金银器具加工厂、毕力贡仓蒙文图书馆、努图克动植物民间博物馆等特色文化户开发互动体验项目,开展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展示销售,推动文化与旅游在基础设施上的一体共用、产业资源上的整合共享。深入挖掘草原风情、农耕文化、民间技艺等特色本土文化,大力开发奶食加工、刺绣剪纸、工艺制作等参与性、体验性旅游项目,着力打造一批独具文化特色的旅游参观体验点。依托乌审马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培育走马文化示范户,积极开展走马、赛马等实景表演,提供骑马游玩服务。以巴音敖包嘎查、巴音希利嘎查为重点,深入挖掘木华黎祭祀、民族歌舞、口头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特色文化展览馆。
(七)培育一批旅游接待户。以特色主题民宿为支撑,重点打造集休闲、度假、疗养、文化、房车、露营等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推动形成以避暑养生、蔬果采摘、庭院休憩、牧野观景、民俗风情、农事体验为特色的农牧家乐产品体系。扶持引导农牧民参与文化旅游开发,高标准打造森林树屋、农牧家乐、特色民宿等接待场所,提高接待服务设施的保障性和延伸性功能。积极培育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注重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突出“乡土味”,传递“草原情”,向游客提供“土里土气,原汁原味”的传统美食,展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礼仪”风采,给游客留下独特的“乌兰陶勒盖印象”。
(八)扶持一批传统手工户。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生产性保护,培育一批传统手工合作社和传统手工示范户,扶持引导更多农牧户参与传统手工制造,抱团与周边景区建立稳定供货渠道,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乌兰陶勒盖手工”品牌建设,积极与文创公司的开展创意合作,在保留地区文化特色的同时,持续加大设计创新和研发力度,做精做强根雕、皮艺、金银器、奶制品等传统手工制造,提高手工产品的文化含金量和创意附加值。探索开发乡村集市文化体验游,建设农畜土特交易市场,引入传统手工户展示销售手工产品,让赶集游客不仅可以品尝地区美食、购买特色产品,还可以体验乡村文化、回味记忆味道。
(九)筹办一批文旅活动。引进开发更多体育旅游项目融入旅游发展,培育体育旅游新业态。抓住木华黎祭祀日和书敖包祭祀日等有利时机,精心策划系列文化旅游主题活动,重点开拓休闲度假、生态旅游、自驾游等休闲度假产品,增强活动的娱乐性、观赏性和游客参与度,形成以外来旅行团和周边自驾游为主体的游客人流。依托文贡芒哈国家级沙漠公园,积极筹办跨省、跨国大型文化体育活动赛事,广泛汇聚人气、商气、财气。围绕冰雪体验、摄影采风、温泉疗养等内容,大力开发冰雪旅游体验项目,积极筹办冬季旅游活动,逐步打破季节性瓶颈制约,全面拉开“全域四季游”发展序幕,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最佳目的地。
(十)打响一个特色品牌。依托主流媒体开设专版专栏,策划系列深度报道,广泛宣传乌兰陶勒盖风土人情和旅游特色。主动邀请有实力的旅行社和媒体来我镇考察踩线、采访报道,运用微信、微博、电子商务等新媒体开展网络营销,宣传推介我镇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周期性开展文贡芒哈沙漠越野赛和甘霖乌素天水湖冬捕节,配套开展胜利村、巴音高勒嘎查乡村旅游区域性活动,以系列活动保持好旅游发展热度。加大旅游产品营销力度,与书画协会、汽摩协会、自行车协会等组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精心策划、包装产品、推出新品,形成对外宣传的整体合力,提高宣传促销的推广效果,不断扩大“体育、休闲、健康、养生小镇”特色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实施步骤
(一)部署启动阶段(2018年4月至2018年6月)。深入开展文化旅游发展情况调研,摸清全镇文化旅游资源底数。组织召开镇党政领导班子专题会议,形成工作思路、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组建相应工作组织机构、推进机制和运行机制,确定旅游对外宣传口号,定位旅游形象。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引进一批懂经营、会策划、有社会责任感的旅游企业,引导农牧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文化旅游开发,对主要客源市场进行持续性宣传和促销。
(三)总结推广阶段(2020年10月至2020年12月)。对我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进行全面总结,及时提炼上报改革经验做法,认真开展改革效果评价,建立长效推进机制,着力推出具有地域特色、可供复制推广的改革模式。
六、组织保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我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的组织领导,大力抓好此项改革任务落实,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成立乌兰陶勒盖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领导小组,具体组成如下:
组 长:萨仁达来 镇党委书记
副组长:白雪峰 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
党新峰 镇党委委员、人大主席
成 员:王 钟 镇党委副书记、政法书记
斯庆毕力格 镇政府副镇长
谢文诚 镇党委委员、政府副镇长、人武部长
巴图巴雅尔 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折 恺 镇政府副镇长
田 君 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
王双艳 镇政府副镇长
阿拉腾胡亚格 镇党委委员、综合执法局局长
宝乐德 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
乌 敦 镇副主任科员
陈 昊 镇政府挂职副镇长、兼前进村党支部书记
何 瑞 镇政府挂职副镇长、兼跃进村党支部书记
那仁达来 巴音敖包嘎查党支部书记
吉日嘎达来 巴音希利嘎查党支部书记
布音朝格 巴音高勒嘎查党支部书记
张锁银 红旗村党支部书记
李 四 胜利村党支部书记
乌兰夫 查干塔拉社区党支部支书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办公室主任由田君同志兼任。
(二)统筹规划,科学指导。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建设要与全镇总体规划相协调,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相协调。科学设计乡村景观,注重特色文化和景观设施保护,提倡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打造集陕北特色、户外运动等元素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运用自治区、市、旗级网站和报纸等主流媒体,广泛利用微信公众号、横幅标语、入村走访等方式开展宣传,不断提升农牧民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点的认知度。大力选树改革先进典型,生动报道我镇推进改革过程中的丰富实践、显著成效和先进人物,引导更多农牧民主动参与深化改革,努力营造全镇上下关心、支持、参与改革的浓厚氛围。
(四)严格考评,客观评价。建立健全督查制度,由镇纪委和小组办公室对改革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通报。年终,镇党委政府对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先进嘎查村(社区)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落实不到位的落后嘎查村(社区)及责任人给予批评,确保改革工作扎实推进、按期完成。改革任务完成后,领导小组要科学制定改革成效评价方案,实事求是开展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查找工作不足,使改革任务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目标修正和措施调整,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