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图片乌审

2017年

11月28日

10:47

来源:

【字体:

乌审召镇:为民务实铸和谐

  50年沧海桑田,半世纪辉煌巨变,“牧区大寨”,曾为新中国写下激荡人心的传奇。如今,乌审召镇党委、政府将“牧区大寨”乌审召精神一脉相承,始终坚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服务理念,抢抓机遇,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

  五年来,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产业发展迸发新活力

  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游则游”的思路,全面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编制执行《“牧区大寨”乌审召乡村旅游规划方案》,布日都沙漠、锡尼乌素草原等原生态旅游发展实现新突破,打造出一批赋有历史内涵的历史博物馆,文化旅游圈框架基本形成。高效益家庭牧场示范户带动作用凸显,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稳步增长,鄂尔多斯细毛羊、草原红牛等优质品种养殖效益良好,扶持一批肉奶食品特色加工作坊;年对猪、商品驴等传统特色种养殖初具规模;中乃红葱种植面积达2000亩以上,冷链市场配套投用;建成3处农贸活畜交易市场,“菜篮子”基地启动运行。粮食年生产总量突破45万公斤,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15万头(只)。“南牧北农、全域旅游、种养加销统筹结合、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产业架构基本形成。

  五年来,不断夯实基础设施,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重新修编《乌审召镇总体规划》《乌审召镇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垃圾填埋场建成投用,碱湖试验站棚户区改造项目基本完工,新增景观林600余亩,街巷、“三网”等城镇基础功能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固,新城区框架全面拉开,旧城区改造升级启动。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浩勒报吉水源地农牧民就地安置政策落到实处。累计投入10亿元以上,全面加强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危房改造1854户、解决安全饮水1833户,实施街巷硬化、到户通道208.5公里,建设棚圈、草圐圙2305个,架设高低压397公里,数字电视基站、标准化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和便民连锁超市建设同步跟进,农村牧区发展条件发生历史性变化。大力实施城乡美化亮化绿化工程,清理“五堆”10.4万吨,拆除危旧房、残垣断壁、废旧棚圈3800余处。大范围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大力补齐环卫配套设施,文明新风进入千家万户,城乡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五年来,努力创新工作举措,深化改革释放新动能

  立足自身实际,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坚持“封、造、禁、管”并举,做好林业、草原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共完成天保工程低产林改造、京津风沙源等工程造林项目1.9万亩,累计组织实施义务植树造林2.5万亩。建成乌审召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持续加大空气、土壤、水质监测监管力度。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建成包括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持项目、帮扶诉求等内容大数据平台。实施产业品牌战略,着力打造以“牧区大寨”冠名的系列产品商标,目前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受理进入公示3件、复审7件。努力构筑地企联谊共建机制,加大地企矛盾联合排查化解,形成了互利双赢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取得新突破

  持续加大民生保障支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累计发放各类民生、惠农惠牧、救助等款项1.9亿元,养老、医疗保险参合基本覆盖,嘎查村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建成投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健康发展。计生服务提标扩面,累计为妇女进行生殖健康检查4.3万人次。脱贫攻坚有序开展,全镇精准识别贫困户159户357人,其中国家级贫困人口19户32人、市级低保线下贫困人口140户325人,累计落实扶贫贷款、产业扶持资金、救助金521.8万元,98户215人实现稳定脱贫,其余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定增长1000元以上。畅通合理信访渠道、建立执行“定人、定岗、定责、定期”制度,化解了原一化草牧场退化等一批矛盾纠纷和信访积案。持续强化环境保护,全面叫停高浓盐水外排和工业抽采使用地下水。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监督责任,持续强化食品药品监督力度。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驰而不息抓“四风”,“三公”经费逐年下降。坚持法治建设,群众法律意识明显提高,政府效能显著提升。回首往昔,成就显著,展望未来,使命艰巨。站在新的历史前沿,新的发展高度,乌审召党委、政府始终坚信,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旗委政府支持和领导下,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促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凝心聚力,拼搏进取,让昔日闻名全国的“牧区大寨”重焕光彩。

  (乌审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