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开->苏木镇动态

2025年

03月24日

10:24

来源:

【字体:

乌兰陶勒盖镇跃进村:曾经的自治区级贫困村的“逆袭密码”

  跃进村,位于乌兰陶勒盖镇东南端,全村下辖4个农业社,总人口301户773人,土地总面积42平方公里(6.3万亩)。曾几何时,土地贫瘠、道路崎岖、信息闭塞、收入低下是这里的真实写照,2013年被列为自治区级贫困村。但如今,跃进村旧貌换新颜,水草丰美,牛羊衔尾,村舍道路整洁宽敞,白墙黛瓦的民居栉比而立,呈现出一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盎然生机。2024年跃进村人均收入达到31782元,是2013年人均收入6736元的4.72倍。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的“先行村”,跃进村如何打赢这场翻身仗?

  党建引领筑堡垒:激活乡村振兴“红色引擎”

  多年来,跃进村始终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巩固阵地建设,注重发挥“一室多用”功能,满足村民多方面需求;加强队伍建设,高标准、高质量从严从实抓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提升党组织活力;深化党内关怀帮扶,坚持“面对面”、“心贴心”开展走访慰问,传递组织温情;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四议两公开”等制度,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岗位需求,将每一位党员纳入特定岗位,担任政策宣传、环境卫生整治、重点项目带头等各项事务,带动党员干部联合村“两委”成员形成协同治理模式。

  集体经济闯新路:激活产业振兴“内生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集体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组织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来抓。

  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跃进村成立乌兰陶勒盖镇跃进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带动全村村民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2021年经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决定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养殖业,跃进村开始积极自筹并申请上级资金支持建设跃进村牛场。如今,跃进村牛场有牛棚300平方米、草棚250平方米,草牧场4200亩,优质西门塔尔牛49头,牛场为集体经济带来20万元收入。在发展养殖业类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跃进村又开拓新思路,立足毗邻煤矿的区位优势,盘活过去的“司机泡泡”驿站,发展服务业。村支书开始办理审批手续、申报项目并着手投资建设,跃进村绿色矿山清洁型综合服务区在运煤专线旁应运而生。目前,占地86.4亩的服务区已投入使用,主要为煤矿过往商客提供餐饮、住宿、停车等服务,年收入达40万元左右。据统计,2024年跃进村集体收入达83.6万元。2025年,跃进村为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民905人全额补贴医疗保险400元,共计补贴36.2万元。

  基础建设补短板:构筑和美乡村“幸福动脉”

  十多年前,跃进村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面临“三难”——出行难、娶媳难、干事难,村里基础条件薄弱,生活水平普遍较低,跃进村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契机,对村庄进行全面改造建设。全村硬化道路达75%,常住户清洁能源供暖改造项目覆盖率达80%,户改厕普及率达95%,自来水管网覆盖率达95%。2023年,乌兰陶勒盖镇跃进村35千伏变电站工程建成投运,线路总长20.06公里,主变容量1000kv,建成运行后满足跃进村及周边地区用电量,为地方发展加足“马力”。

  2024年实施民生实事项目,全村草场自动门覆盖率达70%,太阳能路灯及道口标识实现全覆盖。同时重新规划打造村委阵地,党群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党建书屋、村史馆、法律援助室、心理咨询室等一应俱全,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些年各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从用电、供暖、饮水及出行等各方面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跃进村妇联主席万凤清高兴地说。

  文明润心树新风:培育群众生活“精神沃土”

  发生在跃进村的发展故事,还远远没有完结。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跃进村着力培育乡风文明新风尚,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基础,成立田园文化志愿服务队,结合端午、中秋、元旦等节日,组织村民开展各类喜闻乐见的活动,同时在活动中选树先进典型,截至目前,全村共推选出文明户38户,五好家庭11户,好婆婆、好媳妇、身边好人等典型人物7名。说文明活、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已成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

  此外,跃进村聚焦热点问题,将抵制和反对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写进村规民约,并引导村民自觉遵守,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立健全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推动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从“请客收礼”到“请客退礼”,再到“不收不送”“婚丧从简”。如今,跃进村已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的文明氛围,群众“人情”负担得以有效减轻,全体村民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从无穷之路走向振兴之路,变换的是赛道,不变的是初心与坚守。跃进村正接续发力,不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书写走向共同富裕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