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核心,提出“两持续、四着力”的顶层设计,为全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作为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典型样本,乌审旗图克镇近年来的实践与中央政策高度契合,尤其在强村与弱村协同发展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
强村发展:借力改革深化与产业升级
以土地改革激活资源潜能。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盘活农村要素资源”,而图克镇通过土地入股、宅基地合作开发等方式,将分散的土地资源整合为规模化产业基地。例如,乌兰什巴台村利用沙柳平茬特性发展生物质颗粒厂,年收入突破千万元,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强村可借鉴其经验,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以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智慧农业与科技赋能。图克镇通过引进科研团队和建立人才服务站,推动羊肚菌种源研发、细毛羊科学养殖等项目,带动亩均增收5万元以上。强村应进一步依托政策支持,整合高校、企业资源,打造科技驱动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以工矿反哺促进城乡融合。图克镇依托煤化工产业集群,通过“二产拉动一产”模式,与驻地企业签订亿元订单,形成劳保用品、农畜产品定向供应体系。中央文件提出的“壮大县域富民产业”与此不谋而合,强村可借势工业基础,延伸服务链条,构建工农互促的产业生态。
弱村振兴:依托机制创新与抱团破局
“共富公司”破解资源分散困境。针对弱村“单打独斗”的短板,图克镇成立内蒙古鸿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将10个嘎查村“打包”入股,通过项目分红实现集体经济年均增收30万元。中央文件强调“健全要素保障和优化配置体制机制”,弱村可借鉴这一模式,以市场化手段整合资金、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形成协同发展合力。
“飞地经济”实现强弱互补。乌兰什巴台村在弱村陶报嘎查建立生物质颗粒分厂,通过“强村带弱村”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带动户均增收8000元。这与中央“健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的导向一致,弱村可通过跨区域合作,突破地理与资源限制,融入产业链分工。
“三变改革”激活内生动力。图克镇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实践,引导农牧民参与羊肚菌种植、奶制品加工等产业,形成稳定增收渠道。中央文件提出的“完善乡村人才培育机制”在此得到呼应,弱村需强化农民技能培训与利益联结,激发自主发展动能。
双向启示:政策引领与实践创新的共振
中央一号文件与图克镇实践的共振,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强村需在改革深水区探索升级路径,弱村则需通过机制创新打破发展桎梏。例如,文件提出的“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在图克镇体现为“一核四区五体系、四大产业十基地”差异化布局,既避免同质竞争,又形成规模效应。未来,强村可进一步对标“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绿色技术与产业融合;弱村则需强化政策落地配套,如借助“以工代赈”等项目吸纳就业,实现“输血”向“造血”转变。
图克镇的实践证明,中央一号文件不仅是政策纲领,更是乡村振兴的行动指南。强村与弱村的协同发展,需以改革为引擎、以产业为纽带、以共富为目标,在政策框架下因地制宜探索多元路径。正如文件所言,“牵住改革‘牛鼻子’,推动‘三农’工作向深向实”,唯有如此,方能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征程中蹄疾步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