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公开->苏木镇动态

2022年

01月28日

08:47

来源:

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人民政府

【字体:

【市域治理先锋榜—乌兰陶勒盖镇】用好“三分吸附法” 实现“三不两当地”—— 乌兰陶勒盖镇在乌审旗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下的生动实践

  一、 背景情况 

  乌兰陶勒盖镇位于乌审旗中东部,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南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距离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全镇总面积1389平方公里,下辖8个嘎查村社区36个农牧业社,户籍人口3476户884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158人。镇党委下辖2个党总支、11个党支部,其中,机关党支部1个,嘎查村(社区)党支部10个,共有党员375名。2017年以来,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中国乡村振兴示范镇、自治区文明乡镇、自治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科技引领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乌兰陶勒盖镇资源储量富集,境内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煤炭、方沸石、矿泉水等矿产资源,是世界级整装大气田——苏里格气田的主产区之一,涉企、土地等各类矛盾纠纷交织交错,如何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成为摆在乌兰陶勒盖镇党委、政府面前的一大课题。2021年以来,乌兰陶勒盖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旗委、政府用好“三分吸附法”、实现“三不两当地”要求,紧盯“事要解决”目标,在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上下真功、出真招、求实效,确立“三常三传五推五促”工作机制,推动“三分吸附法”的本土化、系统化、实战化运用。

  二、 主要做法 

  (一) “三常”要求做实“即知即调” 

  一是常学习。依托“牧野学堂”党群教育,设立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四大课程体系,突出强化政治引领、培养法治思维、发挥德治教化三大功能,抓好镇领导干部职工、嘎查村社区“两委”及监委会成员、二级单位负责人、网格员等人员的教育培训,注重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公序良俗等方面内容的学习,提升相关人员对农村牧区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理解能力和落实能力,加强网格员专业调解能力建设,确保每个嘎查村社区有3名以上法律“明白人”和3名以上“通情说理人”,让他们在矛盾纠纷调解中能够“讲清楚道理、讲清楚政策、讲清楚法律”。二是常打听。创新“党建引领+网格规范+服务提升”工作模式,按照工作下沉到网格、治理体现在网格、服务聚焦到网格思路,制定《乌兰陶勒盖镇网格化管理实施方案》,根据地区人口规模、嘎查村网格员数量等实际情况,设置每50户至100户为1个网格,划定分片网格38个,配备网格长16人、嘎查村级网格员38名,推行嘎查村、社区“两委”及监委会成员联社、党员联户机制,探索在驻地企业设置专属网格,全方位了解社情民意和矛盾纠纷,建立矛盾纠纷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力争做到“五个底数清”,即矛盾纠纷总数、已调、未调底数清,重大疑难纠纷底数清,婚姻、家庭、邻里、土地纠纷底数清,群体上访事件底数清,纠纷重点户、重点人员情况底数清。三是常走动。组建“初心小分队”,落实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六个一”工作机制,开展网格员“访万家——直帮代”专项行动,常“去田间地头、进家门炕头”,通过网格调解方便群众就近表达诉求,守好矛盾纠纷化解的“第一道防线”。营造“全员疏导”氛围,充分调动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包社干部、法律顾问、“两代表一委员”、“五老人员”、城乡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干部、退伍军人等社会力量,及时分析研判网格员报送矛盾纠纷事项,完善处置措施,就地开展化解,推动85%以上的问题在初次调解时得到解决,有效避免基层矛盾向上传导堆积。 

  (二) “三传”环节做细“分流分调” 

  一是小事下传。按照强化队伍建设和平台专业化、实战化、信息化运行“一强三化”建设思路,打造镇、嘎查村两级“调解堡垒”,探索“线上+线下”点单式调解服务,力争做到让信访群众最多跑一地。推进镇级综治中心“一站式”调解,整合司法所、派出所等公共服务资源和人民调解、法律咨询、心理服务等社会服务资源入驻综治中心,实行综治中心与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合署办公,建设镇级信访超市,接收矛盾纠纷信访事项,对接收事项中的小纠纷,及时下传至所属嘎查村社区一级。嘎查村社区利用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协商议事厅等现有资源,探索“群众矛盾群众调解,群众事务群众协商”工作机制,尝试人民调解员主持、村民参与协商的矛盾纠纷调解,将人民调解与基层协商民主有机结合,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二是大事上传。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的“大事”,嘎查村社区一级经本级调解无法解决的,按照“三分吸附法”分流分调机制,及时上报镇一级进行调解。强化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对复杂矛盾纠纷进行及时调处化解,做到能“定事”能“出钱”,力争矛盾不出镇。对于一些特别复杂的矛盾纠纷,镇本级经多次调解无法解决的,经镇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研判确属本级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上报旗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推动矛盾纠纷自下而上逐级过筛,分层、分类、分级调解处置。三是专事专传。面对各式各样的矛盾纠纷,按照科级领导干部分工职责、全镇“六办两中心一局”作用,实行“对口的人解决对口的事”工作方式,制定责任清单、需求清单、问题清单、解决清单“四张清单”,由镇综治中心做好分流指派,实现矛盾纠纷调解全员联动、多方联调。针对信访人不便当面调解的情况,依托旗三级远程联调体系,联系专业对口人员进行远程调解,做到人在网上走、事在网上办。

  (三) “五推”举措做好“联管联调” 

  一是推动人员配备到位。按照全旗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十九条具体要求,由镇党委书记、政府镇长直接分管信访工作,印发《乌兰陶勒盖镇领导干部接访、约访制度》《乌兰陶勒盖镇信访工作领导包案制度》等制度,推行班子成员必接访、沉年积案多走访、重点人员要随访、规定时间要下访“四访”工作法,镇党政主要领导每月接访不少于5日,科级领导每周下访不少于1次,嘎查村“两委”及监委会成员每月走访常住户1次。针对疑难复杂案件和信访积案,实施“一纠纷一专班”推进机制,实战化运行土地林草权属、综合执法、劳动社会保障、涉企问题和其他重点问题为专项的“4+N”矛盾化解工作专班,落实好一个问题、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五个一”工作要求。二是推动思想稳控到位。落实科级领导包案制度,对一些重点人员,坚持能调则调、调解优先的原则,按照用心、用情、用理、用法“四用”方针,把握思想教育工作做细、做实、做深、做透“四做”方法,各包案人员经常深入各联系人员家中,掌握思想动态,做好思想疏导,通过不断地了解、沟通、交流,促进相互理解和支持,让包案人员同联系人员变“两家人”为“一家亲”,为矛盾纠纷处理铺好道路、打好基础。三是推动解决化解到位。认真开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起底、大排查、大化解、大监督、大提效、大治理”专项行动,积极发挥信访工作联席会议综合协调、组织推动、督导落实等职能作用,全力抓好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同时,多措并举推动积案化解,推行党委书记、政府镇长“双组长”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重点案件全部由党委书记或政府镇长牵头攻坚,专攻积案化解工作的组织、协调、督促和化解工作。针对信访积案化解质量不高、久化不决、决而再访、访而再化等问题,建立信访积案化解全过程档案整理、留存、使用制度,推行“三彻底、三统一”信访积案化解机制,对每一件信访积案必须做到彻底查清、彻底说清、彻底了结,必须做到政策、证据、结论三统一,坚决杜绝“换一任领导再访一茬”的现象。四是推动回访核实到位。对群众诉求受理、办理、督办、反馈、评价、回访等实行全过程闭环管理,推动实现“一地办、一次办、办彻底、彻底办”。按照“一人一档”“一事一策”原则,建立群众信访投诉办理销号台账,及时向信访举报人反馈调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反映人零距离摆证据、讲政策,为反映人答疑解惑,落实反映人合理诉求,促进群众满意、“事要解决”。五是推动监督问责到位。针对解决信访问题新官不理旧账,小问题拖大、大问题拖炸,违反政策乱答应、乱承诺,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坚持惩防并举,加大“清风干部”选树力度,开展基层“微腐败”大清扫行动,做实领导包案、提级督办、末端延伸“三个环节”,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推动查办案件、以案促改两手抓两手硬,以纪律要求的“严”、工作举措的“实”,构建形成科学规范、运行高效、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纪律严明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 工作成效 

  经过努力,乌兰陶勒盖镇在用好“三分吸附法”、实现“三不两当地”的实践上取得了良好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促进”上,即促进了首访办结率进一步上升,促进了新增矛盾源头治理率进一步上升,促进了积案化解率进一步上升,促进了重复访率进一步下降,促进了网上投诉率进一步下降,切实推动85%以上的问题在初次调解时得到解决,90%以上的矛盾纠纷实现“三不两当地”。

  下一步,乌兰陶勒盖镇将以防范化解社会矛盾风险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平安乌兰陶勒盖”建设,深入实施社会治理精细化工程,健全完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公共安全管控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扎实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高质量的绿色乌审贡献乌兰陶勒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