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中国考古学会共同主办的“河套人”发现100周年国际论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举行。
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自然博物馆等国内考古领域科研院所、高校和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等国外考古领域科研机构、高校的17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开幕式上,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市长杜汇良作了致辞,介绍了“河套人”考古发掘及相关工作开展情况;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刘俊作了致辞,回顾了“河套人”发现百年历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所长作了发言;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杨进肯定了近年来“河套人”科考研究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分别作了讲话。随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分别为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颁授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萨拉乌苏工作站”“中央民族大学考古博士工作站”牌匾;与会有关领导还举行了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和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揭牌开馆仪式。开幕式后,部分与会专家围绕论坛主题作了主旨发言。
举办本次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和考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对于系统开展古“河套人”研究、丰富完善中华文明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并将借助国内外智库资源,达成一批新的研究共识,形成一批新的理论成果,进一步提升河套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推动萨拉乌苏遗址考古研究再上新台阶。同时,论坛的成功举办,也将有效促进和加快萨拉乌苏遗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对于将遗址打造成世界级古人类学及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平台和科普基地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据悉,本次论坛为期3天,与会专家学者将实地考察了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考古现场、考古保护棚,分别围绕萨拉乌苏、旧石器与环境考古、河套文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4个专题展开研讨,并针对河套文化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座谈交流。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乌审旗萨拉乌苏河流域,是我国乃至东亚地区发现最早的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活动遗址,蕴含着丰富的晚第四纪地层、古生物、古气候与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等地质信息,而尤为重要之处,它是20世纪20年代“亚洲迄今已知的第一件旧石器时代人类遗骸”的始现之地,这一古人类学领域开天辟地的发现,揭开了在当时欧洲人视角中的遥远而神秘的亚洲——人类起源的序幕。
1922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发现了一件人类牙齿化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裴文中将这颗牙齿化石代表的古人类称为“河套人”,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较多地发现旧石器,也是中国以至东亚大陆第一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其后在近百年的学术史中,萨拉乌苏遗址始终在中国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并不断有新的发现和研究进展。
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萨拉乌苏遗址进入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2021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开启了新的考古发掘,在时隔近百年后,重新找到了桑志华和德日进最初的发掘地点,并出土了丰富的旧石器和动物化石,为旧石器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新发掘的考古剖面,层位清晰,遗物丰富,地层厚度大,沉积多样,为进行年代学、地层学、环境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科学准确的地层剖面,将有力推动萨拉乌苏遗址的年代、古环境和古文化的科学研究。迄今为止,在遗址范围内发现了人类化石出土地点1处,旧石器文化遗址2处,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出土地点22处,哺乳动物及鸟类化石47种。
新一轮考古发掘启动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和乌审旗委、旗政府也高度重视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和综合研究工作,聚焦提升遗址保护利用整体水平,实施了建章立制、考古发掘、保护提升、展示利用、“双遗”申报“五大工程”,目前已形成包括发掘出一批文化遗存、成立河套人文化研究中心、建成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等在内的十项标志性成果,推动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全面提升,为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