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我旗贯彻落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部署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稳步推进文化共建共享、利民惠民,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进一步增强了全旗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开创全旗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提供了积极的文化支撑。
近年来,我旗以城乡均等化为目标,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打造“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和文化馆总分馆建设进程,推进了我旗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活跃、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9年12月旗图书馆搬至新馆,全新升级的新馆环境优美,功能健全,为各类读者提供了更为智能和便捷的阅读体验。
居民万通说:“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现在正在备考公务员,来到图书馆以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明亮而且比较温暖,给我复习提供了非常大的便利。主要是环境不错,基础设施很完善。”
旗图书馆2017年被评为“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总面积为4238平方米。截至2020年,图书馆馆藏量149000册,设有阅览座席328个,图创图书管理系统基本覆盖各个服务环节,年接待读者60000人次。2019年我旗成功登入“全国文化百强旗”。现建成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1个、国家县级一级文化馆1个,博物馆(展厅)19个,苏木镇综合文化站6个,嘎查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3个,培育基础文化户6566户,文化独贵龙123支,建立流动图书服务点46处,草原书屋57家。启动实施旗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推进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建成462个地面数字加油站。
五年来,我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场馆不断升级,为各族群众提供了舒心暖心的文化家园。在文化创意产业园里的传统工艺工作站不仅为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提供了工作场地,也为解决他们的工艺难题提供了技术指导,从而提高产品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旗成功举办鄂尔多斯蒙古传统刺绣经验交流会暨百名“乌仁布斯贵”技能比拼大赛,举办全旗非物质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专题培训及组织参加第九届鄂尔多斯市婚礼文化日活动,启动建立乌审传统工艺工作站,开展非遗进校园、“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
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哈斯巴雅尔说:“近年来乌审旗的非遗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现在全旗的非遗传承人有166人,非遗项目分九大类,包括67项,旗财政每年将非遗抢救保护的经费和传承人的补助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按时拨付。为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每年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传承人的培训、传承人的交友活动。同时我们也举办非遗进校园、非遗进基层、进景区之类的活动,每年不少于50场,为了做好传统工艺的创新发展,建立了乌审旗传统工艺工作站,包括全旗的各行各类传统工艺。下一步我们将利用这个平台培训引导我们的传统工艺传承人以及一些行业人员,培训他们的技艺水平,产品创新水平以及市场营销能力。”
五年来,我旗以服务群众为遵旨,不断加大文艺精品创作力度。编排民族歌舞大型晚会及马头琴交响音乐会11场,创作小品、舞蹈、歌曲、马头琴交响乐等作品170余部。蒙古剧《茫翰巴拉尔畅想曲》成功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和舞蹈《旃檀席热》分别荣获自治区“五个一工程”奖。我旗各文艺团体每年持续开展的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演出,将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送进千家万户。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生活、扎根人民、潜心创作,走进街道社区、乡村田野,将文化演出送到群众家门口,以实际行动为各族群众献上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展望“十四五”,我旗将突出文化事业繁荣与创新、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旅游产业的体制与板块融合,做到数字化创新、智慧化创新、融合化创新、生活化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旗文博展览体系、地方文化景观空间体系等五大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旗文化和旅游局局长苏雅拉陶特胡说:“‘十四五’期间我们文化和旅游局把握一条主线,主要是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这一条主线。推出两张‘重点名片’,擦亮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绿色文化体验基地两个名片。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朝岱嘎查‘大圐圙’遗址为中心的教育基地、绿色文化体验基地,主要以乌审旗召‘牧区大寨’精神的体验基地为中心,突出三个‘重点’、做到四个‘创新’、构建五大‘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