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时节,春寒料峭,无定河镇处处热闹非凡,一派繁忙景象:梁坡湾地,机器轰鸣、车辆穿梭;市场大院,火光耀眼、焊接繁忙;文化讲堂,农技培训、座无虚席......
结构调整正当时,热火朝天在行动
无定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农牧业强、农牧民富、农牧区美”目标,牢牢抓住“转方式、调结构”主线,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及早谋划、统筹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全面部署产业结构调整,变“冬闲”为“冬忙”,把闲冬变为增收致富的关键时节。
扎实推进土地整合,发展高端绿色农牧业。无定河镇巴图湾村半个月来每天都有十几辆机械忙碌着挖土、运输、平地,一派热闹景象。村支书冯殿忠告诉我们:“这是无定河镇政府联合旗国土资源局共同实施的土地整合项目,将本村的720亩土地承包给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用于种植有机水稻,承包期为15年。”
无定河畔早在五十年代就有种植水稻的历史,2011年以来将普通种植调整为高端绿色有机水稻种植,因地理位置优越、光照充足,大米香糯可口、色白气精,绿色无公害,深受消费者喜爱,供不应求,亟待扩大种植面积。
“为了能赶上明年的播种,我们共动用4台挖土机、5台铲车、8台翻斗车整合土地,这些机器已经同时连续干了半个月,预计将在大年之前把六社、七社的土地整合完成。”工程负责人王浪介绍说。
无定河镇坚持绿色高端发展方向,将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农畜产品质量摆在第一位,不断强化创新驱动,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打造绿色健康有机食品。目前已拥有2300亩水稻、8种鱼类、20000亩玉米、20000亩西瓜、20000亩马铃薯、1000亩谷子被认证为有机食品,全国有机食品示范镇申报也已启动。
鼓励引导特色种养,发展现代高效农牧业。无定河镇王窑湾农产品物流园区,到处堆放着钢条,20余名焊接工人忙碌着焊接塑料大棚龙骨。驻村干部宣玉峰告诉我们“这些工人陆续干了3个月,已焊接成功300余栋塑料大棚龙骨,发放到户的也有200多栋。”
王窑湾村地处无定河镇西南部,是自治区最南端的一个行政村,近年来积极调整单一的玉米种植结构,提高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种植比重,促进传统种植业向现代种植业转型发展,不断提高规模养殖户的养殖技术和水平,提高规模化养殖的经济效益。
“以前我们这里全种玉米,去年邻居种大棚蔬菜收益不错,今年也想试试,自己交2000块钱,政府给大棚,还补1000块钱的塑料、补400块钱的苗子,算下来自己投资不了多少钱就可以青苗入棚等收益了。”前来领塑料的王窑湾村三社村民肖力告诉我们。
无定河镇从调整产业结构着手,把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类作物、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生猪肉羊肉牛养殖作为突破口,引导农牧民转变思想观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中来,在切实感受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实惠后,干劲更足了。
强化培训科学技术,发展创新科技农牧业。寒冬腊月,本为传统冬闲时节,无定河镇的农牧民却很忙。从2017年的第一天开始,无定河镇党委、政府不仅给困难群众送去了“两节”期间的慰问金,还给全镇常住21000位农牧民带来了精神食粮大礼包。邀请市农牧业局农业推广研究员项鹏宇老师,对全镇14个村的农牧民进行蔬菜大棚、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培训详细分析了目前蔬菜、西瓜、马铃薯的市场价格趋势,讲解了蔬菜大棚的建造、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以及马铃薯绿色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病虫害综合绿色防控技术等内容。培训让农牧民及时掌握了更多农牧业实用技术,为农牧民早日实现小康梦、致富梦打下良好的基础。
普查摸清农牧种养底数,发展合宜可续农牧业。大年之前,无定河镇全体领导干部、支书、主任、村“三委”成员集中时间、集中精力,用了两个星期的时间将全国第三次农牧业普查摸底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真正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为下一步推动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全域旅游在落实,长远发展是重点
2016年,无定河镇被评选为“中国最美乡镇”,将有力助推无定河镇旅游业发展,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各级旅游工作会议精神及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无定河镇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美丽乡村建设,聘请专业旅游设计团队,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结合起来,制定全镇旅游发展长远规划。2017年计划开发建设包日陶勒盖沙漠越野训练基地和垂钓休闲体验基地、自治区旅游南大门、古城遗址等项目,整合“一河三园”、玉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九游白纛祭祀、石砭庙、纳林河工业园区、无定河自行车自驾游等现有旅游资源,并融入蒙陕文化、农耕文化等,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由点成线,由线带面,全域推进。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发展休闲体验旅游。无定河镇依托萨拉乌苏河谷的传统农业、土地资源、自然环境、水资源、水产养殖等优势,以农牧产业为基础,以人、自然、文化三位一体为核心理念,实现产业、文化、自然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现状优美、安静的自然生态环境,配套餐饮、住宿、疗养等服务设施,并融入农耕、果蔬采摘蔬、花卉观赏、婚纱摄影、动物观赏认知、休闲垂钓、田园观光欣赏等休闲体验项目,打造了一条以农业休闲产业为支撑的类型多样、层次丰富、业态灵活的乡村休闲服务“绿色”产业带。去年冬天,我镇无定河村已经完成100亩荷花池、218亩鱼池的土地整合工作。乌审旗无定河农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小平告诉我们:“这个冬天很忙,正在为明年夏天旅游旺季做准备,目前正在调运花苗和鱼苗,购买驴、牛、骆驼,同时还在筹备有机葡萄酒庄的建设。”除此之外我镇巴图湾村、堵嘎尔湾村、河南村等村规划种植的千亩玫瑰、万亩果园也在忙碌着整合土地、学习技术、调运苗木。
重点挖掘红色旅游,弘扬历史文化精髓。无定河镇依托1949年秋后乌审旗委办公地旧址、鄂尔多斯市第一个党小组旧址、鄂尔多斯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旧址等红色旅游资源,深入挖掘、传承、保护红色历史文化,打造红色旅游文化品牌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目前乌审旗委办公地旧址抢修已经完成招标工作。
精心调剂蒙陕习俗,促进民族文化交融。无定河镇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南端的一个镇子,与陕西省相邻,受陕北农耕文化及蒙古族文化双重影响,所以在无定河镇既可以吃到手把肉又可以吃到杀猪烩菜,既可以见到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可以体验到陕北汉族风土人情。
水清湾村,在欢声笑语、锣鼓喧天的秧歌队伍里我们见到了年轻的村支书曹万春,他告诉我们:“这个冬天在村‘三委’和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组建起秧歌队,村民们将冬天窝在家里唠嗑、打牌、喝烧酒改成了排练大秧歌,邻里之间的矛盾少了,人和人的关系更亲了。”
无定河镇14个行政村分别拥有自己的文艺团体或文化独贵龙,如今生活好了,闲暇时光农牧民会自发的聚在一起开展文艺活动。目前,我们正在计划建一个秧歌体验馆、两个农耕博物馆,以秧歌、根雕、剪纸、蒙古刺绣、蒙古袍制作等蒙汉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户,志在将无定河镇打造成蒙陕旅游“双向引流”的连接桥。
重大项目不停工,服务协调不停步
春节前夕,许多人已经带上行囊踏上了回家路。然而,无定河镇几大重点项目却全力以赴赶工期。为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无定河镇领导干部、支书主任加班加点坚守在协调服务的路上。截至目前:纳林河二号矿井征地工作已经全部完成,项目正在有序施工之中;陕京四线无定河镇境内总里程46.7公里,征地工作已经完成41公里;蒙华铁路无定河镇境内总里程482公里,征地工作已基本完成;S215线分险评估会已经召开,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蒙大工业广场也正在规划设计之中。(边步霞 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