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召镇:传承古老而常新的绿色接力
本报记者 熊静 通讯员 姜军
乌审召镇位于乌审旗最北部,北与鄂旗和杭锦旗接壤,东依伊金霍洛旗,南接乌兰陶勒盖镇。由原乌审召苏木、查干淖尔镇、浩勒报吉乡合并而成。全镇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下辖3个社区、6个嘎查村41个牧业社,总人口15500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
当年的乌审召因“牧区大寨”而出名,如今的乌审召因绿色产业而闻名。那种“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流淌在世世代代乌审召人民的身体里,使得今天的乌审召人更加顽强拼搏、奋勇向前。乌审召镇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带领全镇各族人民,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全镇呈现出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绿色理念一脉相承
“黄沙滚滚漫天来,一半草场沙里埋”的民间语言是当年乌审召最形象的写照。“十一五”以来,有了对绿色深刻认识的乌审召人,高扬治沙造林大旗,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坚持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础工作,营造绿色环境,增加绿色收入。坚持“封、造、禁、管”并举的方针,依托项目实施,累计调入灌木苗条3200万株,乔木苗条16.9万余株,围绕园区周边及公路沿线,开展了大规模的人工造林活动。完成人工造林12.5万亩,机械造林20万亩,飞播造林34万亩。安排落实退牧还草118万亩,建成3.5万亩樟子松基地。在政府进行生态建设的同时,园区企业也主动承担起治理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博源生态开发公司制定了2005至2012年总规模为70万亩的治理荒沙工程总体规划。工程启动以来,先后投入近5000万元用于园区生态治理。实施了园区生态公园、广场、湖边、路边“精品绿化工程”和主要景点绿化美化工程以及园区外围生态建设工程。严格执行禁牧禁垦政策,切实加快植被恢复,生态建设成果得到全面保护。先后荣获 “全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地”和“全国绿色名镇”等荣誉称号。预计到“十二五”末,乌审召镇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将分别达到75%和34%。
循环工业强势推进
乌审召是靠生态建设起家的,如果说治理风沙、建设生态、实现生态畜牧业,为乌审召的经济社会带来了第一次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第一次绿色革命,那么,引进工业文明,打造绿色生态工业园区,又给乌审召带来了第二次跨越式发展,实现了第二次绿色革命。乌审召引进的企业,都突出一个“绿”字,即引进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企业。在打造经济重镇的同时,发展生态型绿色工业园区,坚持“把打造绿色品牌与创造绿色环境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把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的理念,实现工业区园林化。
在“工业强旗”的大号召下,根据“双百亿工程”建设目标,乌审召镇切实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深化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化工主导产业质量不断提升,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截至目前,乌审召生态化工园总控制面积达到180平方公里,详规面积54平方公里,已建成区域近30平方公里、是乌审旗正在规划建设的自治区西部500万吨级能源重化工基地。基地在建设的过程中,乌审召镇始终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实施、高速度发展、高效能管理原则,依托资源优势,以天然气化工为龙头,以甲醇项目为先导,以煤化工、盐化工和碱化工为补充,扩延甲醇制烯烃、乙炔制PVC、甲醇制醋酐/醋酸、甲醇制二甲醚、甲醇制甲醛、天然气制合成胺、生产纯碱和氯化氨等产业链,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经济效益好的科学发展之路,不断打造着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目前,有内蒙古博源联合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苏里格天然气化工有限公司、内蒙古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和内蒙古远兴江山化工有限公司等7家规模以上企业入驻。蒙大新能源化工基地50万吨工程塑料项目已开始实施土建工程;远兴能源40万吨LNG(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在抓紧项目报批。2011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3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9.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有机化工、合成材料、精细化工和新型清洁能源等几大产业集群优势凸显,乌审召化工项目区也被评为“自治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大力发展以天然气化工为龙头,以煤化工、盐化工、碱化工为补充,以甲醇项目为先导,扩延天然气——甲醇——烯烃、乙炔——PVC、甲醇——聚丙烯、合成氨——化肥等多条产业链,建成大循环工业经济,力争早日将乌审召化工项目区申报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生物质热电
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深入实施文化铸魂工程,科学合理规划,大力开发乌审召生态、宗教、祭祀、工业旅游。积极发展文博事业,完善乌审召展览馆基础设施。投资800余万元新建的88户乌审召庙旅游区移民区工程已全部完工,搬迁入住60户。投资280万元对召庙周边进行了亮化、绿化、美化。高标准规划乌审召庙旅游区现整体规划已完成。围绕创建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在全镇范围内设立马头琴培训点7处,累计举办马头琴培训班22期,培训马头琴学员720名,先后选派340人次参加了旗元宵节系列文化活动、撤盟设市10周年文艺晚会演出、鄂尔多斯首届国际那达慕大会开场演出等活动。利用廉政文化广场,积极组织开展“党旗飞扬、红歌嘹亮”红歌大赛,播放电影、邀请乌兰牧骑、靖边三秦艺术团、呼和浩特市金格尔艺术团进行文艺展演,演出场次近20场,观众2万多人次。选送2支文化独贵龙参加全旗文化独贵龙展演比赛,荣获全部单项一等奖;申报市级示范文化户1户,旗级文化户10户。组织成立社区老年秧歌队及健身操队伍,丰富镇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营造崇尚文明、共享文明的和谐氛围。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乌仁海齐”剪羊毛大赛、第七届“牧民之子”文体节暨查木舞文化节、中国·乌审召首届草原生态文化节、第十四届敖伦呼日胡文艺集会暨巴音陶勒盖那达慕大会,有效丰富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着力提升乌审召生态文化品牌内涵,传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激励全镇各族人民建设乌审召、振兴乌审召的时代精神。加快发展农牧家乐旅游服务业,新建农牧家乐游2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荣获全国首批“低碳旅游示范地”荣誉称号,引导旅游业向低碳经济、绿色产业发展。规范乌审召庙旅游区建设,积极申报AAAA级旅游景区。

乌审召庙一角
生态农业提质增效
乌审召镇围绕“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农牧区发展”三大工作重点,在稳定农牧业生产的基础上,以调整农牧业种养殖结构为总抓手,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努力提高农牧业科普程度,增加农牧业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发展设施农业。在查汉庙嘎查和巴汉淖村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500亩,节水灌溉700多亩。通过土地整合,2295亩土地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建成鄂尔多斯细毛羊养殖小区7处,肉羊养殖小区1处。新建了细毛羊中心配种站2处,肉羊中心配种站1处。乌审旗蒙力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乌审旗源远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乌审旗绿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螺旋藻养殖项目均已投产;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200亩螺旋藻项目,已建成螺旋藻养殖大棚153座,引进鄂尔多斯市轩赫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包括设施农业园区、特色农业生产区、特色农业观光休闲区、特色养殖区、无公害种植区、高档苗木种植基地和瓜果采摘区的现代设施农业园区项目。加强引导农牧民建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大力推广“企业+协会+农牧户”运作模式,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高。组建了“鄂尔多斯乌审沙产业协会”、“中乃村生猪养殖协会”和“鄂尔多斯金川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了生态绿化公司和乌审召镇人力资源开发公司。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加快转移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提高农畜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实现农牧业向产业化和集约化生产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以人为本,建设绿色乌审”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乌审召镇坚持“生态立镇、工业强镇、开放兴镇、文化塑镇”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全旗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乡镇之一。2011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7670万元(其中,国税2330万元,地税5340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24760元和9560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0%和11%。2012年,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5%,达到78.2亿元;财政收入增长33%,达到1.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8%,达到292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0%,达到12000元。老典型焕发新活力,昔日的“牧区大寨”,今日再续新篇,声名远播。